南宋(1127~1279年)是北宋赵氏王朝的继续,始于高宗赵构,终于卫王赵,共9帝。南宋偏安一隅,国运不昌,帝王懦弱。从赵构开始,皇帝大都没有太大作为,奸臣当道,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之一。它着力经营长江以南广大地区,使我国南方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,呈现出高度繁荣。但在军事上却一直让步于北方强敌,最终为蒙元所灭。 [B]苟且偷安[/B] “靖康之变”后,留守在相州(今河南安阳)的康王赵构逃到了南京(今河南商丘),27年5 月,赵构在南京即位,改元建炎,他就是宋高宗。 高宗王朝后来定都临安(今浙江杭州),偏安南方,与定都开封的北宋相区别,故史称为南宋。高宗即位后,迫于舆论的压力,不得不把“主战派”大臣李纲召回朝廷,担任宰相。然而,这只是高宗收买人心的措施,他很担心抗金战争胜利后,宋钦宗会回来和他争夺皇位,并不太想与金朝兵戎相见,于是又任命了一大批“主降派”的官僚居于要职。因此,从南宋建立初期,抗金斗争中主战派与主降派之间的激烈斗争就开始了。 李纲担任宰相后,提出了许多抗金的主张,还极力在宋高宗面前推荐大臣宗泽。宗泽是一位坚决抗金的将领。金兵第二次攻打东京开封的时候,就是宗泽领兵抗击金兵,一连打了13次胜仗。宋高宗对宗泽的勇敢早有耳闻,这次听了李纲的推荐,就派宗泽去开封府做知府。这时候,金兵虽然已经从开封撤出,但开封城经过两次大战,人心惶惶,秩序混乱。宗泽在军民中很有威望。他一到开封,就整顿城中治安,严惩抢劫的罪犯,开封的秩序渐渐安定下来。同时他还积极联络各地民众组织起来的义军。河北义军听到宗泽的威名,都自愿接受他的指挥。这样一来,开封城中人心安定,存粮充足,物价稳定,重新恢复了大战前的局面。但是,就在宗泽准备北上恢复中原时,宋高宗和投降派却嫌南京不安全,想把都城迁移到更南的地方。李纲因反对南逃,被撤了职。 不久,金兵分路大举进攻。金太宗派大将兀术(宗弼,阿骨打之子)向开封进攻,宗泽率部成功地击退了兀术的进攻。金军对宗泽又害怕又钦佩,长时期没敢再挥师南下。宗泽认为高宗应该回开封领导军民收复中原,于是上了二十几道奏章,都石沉大海,毫无音信。这时的宗泽已经是70岁的老人,一气之下卧病不起,临终前还呼喊“过河!过河!过河!”宗泽去世后不久,团聚在开封附近的各地义军既受到南宋政府的猜忌,又遭到金兵的镇压,抗战力量大大削弱,中原地区又全部落入金人手中。建炎三年(29年)初,金兵分路渡河南下,宋高宗等人从扬州仓皇逃往杭州。10 月,金将兀术领兵10万分两路渡河,长驱直入。宋高宗又从临安逃往绍兴、明州,当金兵追踪而来时,高宗又从明州乘海船逃往温州。金兵下海追赶三百里,遇大风雨被南宋水师打败,才引兵撤退。这次战事使大江南北许多繁华城市和附近农村遭到严重破坏,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。 与此同时,江南江北许多地区的人民积极抗击金兵,金兵进攻扬州时,张荣领导的梁山泊水军从清河南下在江苏淮安坚持抗金,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。南宋官军中也不乏坚决抵抗的金军将领,他们英勇善战,不屈不挠。 建炎四年(30年)3月,金将兀术率15 万金兵到达镇江黄天荡附近时,抗金名将韩世忠率军拦击。当时韩世忠手下只有宋军8000人,双方兵力悬殊。激战时,韩夫人梁红玉亲自击鼓助威,双方相持 48天,金军终于撤兵。兀术摆脱了韩世忠的阻击后,带兵转道建康才撤回北方。在返回途中,又遇到了抗金名将岳飞军队的顽强阻击,被杀得溃不成军,狼狈撤回。 这一时期抗金的主力是岳飞及其岳家军。岳飞,字鹏举,相州汤阴(今河南汤阴)人,从小刻苦读书,尤其爱读兵法,他还力大过人,十几岁的时候就能拉开300斤的大弓,后来又学得一手百发百中的好箭法。传说岳飞离家抗金前夕,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 “精忠报国”四个大字,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。先前,都城开封被金军围困时,岳飞曾随宗泽前去救援,多次打败金军,受到宗泽的赏识,称赞他“智勇才艺,古良将不能过”。南宋建立后,岳飞上书高宗,要求收复失地,被革职。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,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,屡建战功。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,宗泽死后,岳飞继续留守开封。高宗被迫流亡海上以后,岳飞孤军坚持敌后作战。他先在广德(今安徽广德)攻击金军,六战六捷。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,率部驰援,四战四胜。这次趁兀术北撤的时候,他跟韩世忠配合,沉重打击了金军的气势。次年,岳飞又与韩世忠配合,在建康城南牛头山设伏,大破金兀术,收复建康,金军被迫北撤。从此,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,声震河朔。同年,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,拥有人马万余,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、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“岳家军”。 绍兴三年(33年),岳飞剿灭李成、张用等“军贼游寇”。次年4月,岳飞挥师北上,击破金傀儡伪齐军,收复襄阳、信阳等六郡。绍兴四年(34年),32岁的岳飞升任清远军节度使。次年,岳飞率军镇压了洞庭湖地区的杨么起义军,从中收编了五、六万精兵,“岳家军”实力大增。由于“岳家军”英勇善战,很快成为一支抗金的主力部队,成为和刘光世、韩世忠、张俊齐名的抗战派将领。 绍兴六年(36年),岳飞再次出师北伐,一路攻城夺地,由于是孤军深入,不得不撤兵。此次北伐,岳飞壮志盈怀,写下了千古绝唱《满江红》: 怒发冲冠,凭栏处、潇潇雨歇。抬望眼,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。 三十功名尘与土, 八千里路云和月。 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! 靖康耻,犹未雪。 臣子恨,何时灭? 驾长车、踏破贺兰山阙! 壮志饥餐胡虏肉, 笑谈渴饮匈奴血。 理宗当政,“渊默十年无为”。理宗亲政后,大力倡导理学,企图借理学力量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,一时间理学思想弥漫朝野。官员一面夸夸其谈,空讲仁义道德,一面欺世盗名,鱼肉百姓。此外,理宗沉溺美色,怠于政事。也正是理宗情色之好,导致另一位奸相权臣爬上权力的巅峰,实际上为南宋的命运提前划上了句号。这一权臣就是贾似道。 [B]奸佞丧国[/B] 贾似道,台州(今浙江临海)人,他尚年幼时,父亲贾涉在淮东制置使任上突然病逝。因为家道中落,又无人管教,贾似道渐渐不务正业,经常酗酒赌博,沾染了一身恶习。 贾似道的命运发生转变是因为同父异母姐姐贾氏被选入宫中。贾氏长得漂亮,深得理宗的怜爱,进宫不久就被册封为贵妃。贾似道籍此裙带关系,被相继提拔为籍田令、太常丞、军器监、大宗正丞等京官。一身流氓习气的贾似道,在京城临安有恃无恐,行为放荡不羁。他常常白天在妓女家里鬼混,夜间又通宵在西湖上泛舟游玩。有一天晚上,理宗登高眺望西湖夜景,见湖上星火点点,就对左右说:“这必定是似道。”次日前去询问,果然不错。虽然无才无德,因是贵戚的关系,加上他善于使弄权术,所以贾似道连年升官、步步高升。宝五年(1257年),他一路迁升为知枢密院事兼任两淮安抚大使。贾似道平步青云之时,也正是北方蒙古贵族横扫天下之际。南宋政权的弱不禁风,尽收蒙古贵族的眼底。而南宋似乎对蒙古大军所向披靡的战斗力并不甚清楚。端平元年(1234年),南宋借金国新亡之机,在没有充足准备下,突然派军队北上,企图收回蒙古军占领的河南及三京之地,结果在洛阳遭到蒙古军的袭击。这次军事行动导致了严重后果,它激化了南宋与蒙古国的矛盾。 宝佑五年(1257年)2月,蒙古大汗蒙哥调动三路大军全面侵宋,蒙哥的弟弟忽必烈亲率大军围攻鄂州(今湖北武昌),其矛头直指南宋都城临安。理宗万分慌张,派贾似道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屯兵汉阳(今湖北汉阳),以援鄂州,贾似道本不学无术,他看到蒙古铁骑骁勇善战,鄂州岌岌可危。万分惊恐之下,就秘密派人去向忽必烈求和,提出的条件是:“北兵若旋师,愿割江为界,且岁奉银、绢各二十万”。忽必烈原本不想议和,这时突然得到蒙哥前线病逝的消息,为了赶回蒙古去争夺汗位,他就顺水推舟答应了议和条件,率军撤回北方去了。 贾似道见蒙古军主力已经撤走,就出动大军拦杀了一小股蒙古兵,洋洋得意回到临安,以做邀赏之功。他把私自订立和约的事瞒得严严实实,到处吹嘘自己取得大胜。宋理宗听信了贾似道的谎话,认为贾似道立了大功,夸耀一番之后,又晋升他为少师,封卫国公,视之为“股肱之臣”。为了标榜所谓的丰功伟绩,贾似道甚至指使门客廖莹中、翁应龙等撰写文章,名曰《福华编》,为自己根本不存在的“援鄂之功”歌功颂德,肉麻至极。蒙古政权上层因忙于内部事务的处理,放缓了打击南宋的脚步,南宋得以暂时的苟延残喘。然而,南宋朝廷并没有抓紧这难得的时机缓解矛盾、增强国力。相反,却由于贾似道的横行霸道进一步加快了灭亡的进程。 贾似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排斥异己,残害抗战将领。他网织罪名杀害了左丞相吴潜,逼死抗蒙有功的向士璧、曹世雄,领导钓鱼城抗战、让忽必烈大军束手无策的王坚,也被贾似道解除兵权,以至于郁闷而死。贾似道还通过实行所谓“打算法”,把在抗战中支取官物用作军需的将领一概治罪。至此,贾似道羽翼丰满,权倾朝野,把持朝纲长达15年时间。贾似道专权后,对人民的剥削愈益苛重,致使社会经济更为萧条。贾似道以南宋政府财政困难,军粮不足为由,在景定四年(1263年)实行买“公田法”。其办法是:按官品规定占田限额,两浙、江西等地官户如果超出限额,在超额的田地中抽出三分之一,由官府买回,作为公田出租,然后收公田租以充军粮。 “公田法”本与农民关系不大,但是许多官吏以买田邀功,常将只能收租六、七斗的田虚报为一石,官府据此规定重额官租,强迫农民交纳,这使得农民负担大大加重。同时,有权势的官僚大地主虽然家有余田,但拒不出卖,地方官为了完成买田数额,就强迫中小地主乃至自耕农卖田。“公田法”推行以后,许多人家破产失业,南宋王朝与中小地主以及自耕农的矛盾也激化了。景定五年(1264 年),贾似道又在各地实行所谓“经界推排法”,也就是清查民间土地,分毫必计地向民间搜括田税地租。在实际推行过程中,地方政府动辄虚加贫弱农户的租税。无疑,“经界推排法”又成为一祸国殃民之举。 景定五年(1264年),理宗终因嗜欲过度而病死,皇太子赵在贾似道扶持下继位,是为度宗。度宗孱弱无能,亦是一位贪恋女色之徒,朝中大小事务依然托付给贾似道,称贾似道为“师臣”。贾似道为了考验度宗对他的信任度,也为了在新君面前树立威信,便在办理完理宗丧事后,弃官回到绍兴私宅,之后指使人谎报蒙古兵犯境。度宗和谢太后闻报大惊,手诏请贾似道出来主政,并特拜他为太师、封魏国公,贾似道这才出来“为国视事”。贾似道经常巧设阴谋,置度宗于股掌之上。咸淳三年(1267年),他向度宗提出要归家休养,度宗每天四、五次派侍从官去传旨挽留,又每天十多次派人送去各种赏赐。被派去的人唯恐贾似道离京,竟每夜躺在贾府门外守着。度宗又在靠近西湖的葛岭,赐给贾似道第宅一所,把他送到那里去休养。从此,贾似道每五天入朝一次,也不去公堂理事,一切公文都由人送到他家中签署,朝中其他几位宰相只是挂名而已。当时人们形容这种情况说:“朝中无宰相,湖上有平章(指贾似道)。” 此后,度宗又给他十日一朝的特权,而且每次退朝,度宗总要离座目送他走出殿廷,才敢坐下。 绍兴七年(37年),岳飞再升为太尉。他屡次建议高宗动用全国之力,兴师北伐,收复中原,但都为高宗所拒绝。九年(39年),金国政变,金兀术掌握大权,次年,金兀术兵分四路南下进攻南宋。岳飞率领岳家军深入河南地区,先后收复颍昌(今河南许昌)、郑州、洛阳等地。岳飞把主力驻扎在颍昌,自己亲自率领骑兵驻守在郾城(今河南郾城)。兀术听到岳飞出兵,鼓足勇气率15000余骑精兵,来到郾城北面。金军以身披重铠甲,头戴铁兜的精锐“铁塔兵”列在正面,以号称“拐子马”的骑兵布列两侧。岳飞面对强敌毫不畏惧,派儿子岳云为先锋,命令岳云只许胜,不许败。岳飞看准金军的弱点,命将士预备好长砍刀、大斧,等金军冲来,弯腰下砍马腿,上砍敌兵。激战持续到天黑,杀得金兵尸横遍野。兀术不禁哀叹:“自起兵以来,全仗拐子马取胜,不料今日遭此重创。”此后兀术连战连败,岳飞率兵乘胜追击,一直打到东京附近的朱仙镇。金军深感岳家军的厉害,发出: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”的感叹。 岳飞等主战派遂加紧了打击金军、收复中原失地的进程。他在朱仙镇招兵买马,联络河北义军,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,他激动地对诸将说“直捣黄龙,与诸君痛饮耳!”然而“已把杭州做汴州”的高宗和奸相秦桧却不愿意收复中原失地,他们一心求和,连发12道金字牌,命令岳飞退兵。 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,仰天长叹:“十年之功,毁于一旦!”他壮志难酬,只好挥泪班师。岳飞回到临安后,即被解除兵权。绍兴十一年(41年)8月,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,金兀术要求“必先杀岳飞,方可议和”。秦桧乃诬岳飞谋反,将其下狱。当年12月,秦桧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,是年岳飞仅39岁。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。 宋金双方达成了“和约”:第一、宋向金称臣,“世世子孙,谨守臣节”;第二、划定疆界,东以淮河中流为界,西以大散关(陕西宝鸡西南)为界,以南属宋,以北属金。宋割唐(今河南唐河)、邓(今河南邓县)二州及商(今陕西商县)、秦(今甘肃天水) 二州之大半予金;第三、宋岁贡银25万两、绢25万匹。“绍兴和议”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,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,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。 |